计划装机总容量为9万千瓦,总投资11亿元,一期装机容量47.3兆瓦。
有两家一线中国组件供应商,晶科能源和中盛光电,已经拆分下游业务以准备IPO。他从发电量、转化效率以及成本三个方面对单晶和多晶电池进行了比较。
在光伏圈内,出现了一批分别进行电站EPC以及进行电站运营的上市公司,比如A股中做EPC开发的代表企业有特变电工、中利科技、阳光电源、海润光伏、航天机电等,做运营的有爱康科技、江苏旷达、彩虹精化等,而港股有协鑫新能源、联合光伏、顺风清洁能源、江山控股等。事实上,自从2013年第4季度起,已有多个企业向外公布了产能扩张计划,其中一些已经达到了GW级别,并且一些企业以兼并收购的方式快速完成这一计划。新产能2011年,光伏行业需求的波动与参与者的增长以及产能的迅速扩张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光伏制造环节产能严重过剩。不可忽视的是,多种新型产品的出现从另一角度推动了晶硅电池的进步。到2020年,光伏发电项目造价基本达到7000元/kW左右。
除了像阿特斯这样谨慎进入下游电站的企业,甚至有些公司想把电站资产分拆出来,也就是说单纯的制造企业身份已经发生改变。而正是分布式市场的崛起,也给制造行业产生了一些新的冲击,比如在日本,土地和人工成本高,因而开发商对于电池转化效率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这也给单晶电池的量产埋下了伏笔。在光伏产业独树一帜的汉能,与大多数单晶硅发电企业相比,从起点上已因为技术、资金等问题落后一步。
但对于汉能而言,一大利好是沪港通、深港通开通后,内地资金南下将成为必然。虽然报告中淘汰的光伏企业是单晶硅发电企业而不是薄膜发电,但相比于单晶硅发电,产能远大于产量、转化率明显偏低的汉能想要做好光伏产业,还要很长的路要走。曾几何时,施正荣被认为是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军人物,其一手创立的尚德集团也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企业,体量一度可与石油企业相抗衡,并在2005年登陆美股,为国内新能源公司开了先河。为达到这个目标,李河君开始频繁地对地方政府进行游说,第一个便是他的老家广东河源市。
收购的四家公司中,主攻高效柔性薄膜技术的AltaDevices公司和Miasole公司,无疑是汉能集团试图进行技术嫁接的新跳板,而在业内光伏工程师看来,这两家公司研发技术,也的确代表了当前世界的顶尖水平。4月29日,光伏分析师顾理?F发布报告称,2015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将达到56GW(1GW=100万千瓦),国内市场将达到18.3GW。
由此,彭小峰也从一个普通商人成为中国新能源首富,身家高达400亿元人民币。作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特指在用户场地附近建设,运行方式以用户侧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上网,且在配电系统平衡调节为特征的光伏发电设施)的代表,汉能即使在今年迎来产能爆发,但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当下,汉能想要逆袭尚属艰难。会否步尚德后尘?当李河君问鼎中国首富并带领汉能集团在光伏市场放光发热时,或许难免会令人想起另两位曾经在这相同领域同样呼风唤雨,与他一样坐过首富位置的人物尚德的施正荣和赛维LDK的彭小峰。随后,美国AltaDevices公司和GlobalSolarEnergy公司亦先后被其收购。
报告同时也指出,光伏企业布局将加速淘汰。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在最初选择哪条技术路线时,公司内部有过做单晶硅发电以及一半做单晶硅一半做薄膜发电的提议,但最终都被自己否决。从2009年入主光伏产业以来,李河君一直试图打造一个光伏帝国。汉能要做的薄膜发电需要巨额资金。
公开资料显示,光伏企业融资难不止汉能一家,随着光伏发电的逐渐投入增产,所需资金在未来两三年将达到惊人的7000亿元以上。在依靠三三制原则,即政府、汉能、银行各出资三分之一的运营模式刺激下,汉能在光伏领域的扩张步伐愈加迅猛。
公开资料显示,仅在2010年1月到11月,汉能便一口气在国内投建了8个薄膜发电项目,投资总额超过一千亿元。然而,能不能抓住机会,汉能的未来究竟在哪里,谁也无法说清。
但最终的结局是,施正荣和彭小峰分别从首富到一无所有,各自辞去公司董事长职位,慢慢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公司被迫重组。2011年的千亿版图、2014年121计划中的2万亿市值,以及全国范围内建立的九大光伏基地、收购四家国际顶级薄膜发电企业,李河君始终在计划着、实施着将汉能打造成光伏界无可匹敌的巨头。最终,二人都兵败于此。但就像所有的流星划过天空那样,施正荣和他的尚德的耀眼光亮只是转瞬即逝。这或许能够让人窥探李河君和汉能在光伏领域的野心。但光伏产业的发展历史显示,光伏并不容易玩得转。
这个数字,是美国第一大太阳能公司FirstSolar年产值的5倍多。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国内新增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5.04GW,已接近去年全年新增装机容量的一半。
假如取消金太阳示范工程,汉能想独立完成8GW的目标不太可能。但相关数据显示,当时国内分布式光伏安装累计超过5GW,其中金太阳工程的贡献量占了2/3。
4月30日,光伏领域一专业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去年1月召开的国家能源会议上,能源局将新增光伏装机目标锁定14GW,其中地面电站6GW,分布式电站8GW。在汉能集团的官网上,这八个项目包括海南海口、四川双流、浙江长兴、山东禹城、江苏南京及武进、黑龙江双鸭山、青海海东,加上广东河源,汉能的九大光伏基地分散在全国多地。
设计万亿光伏帝国打造完整产业链从2009年进入光伏领域开始,短短五年间,李河君已在光伏领域耗资千亿元,被同行称为疯子。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所谓金太阳示范工程,是我国为促进光伏发电产业技术进步与规模化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纳入该工程的项目给予50%-70%的补助。尽管如此,业内仍然认为,即使汉能收购了全球主流的薄膜发电技术公司,转化效率低的现实依然难以改变。而受益于一带一路和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以及在民众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下,汉能的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然而,李河君始终坚信选择薄膜发电是对的。熟悉光伏领域的人士表示,光伏市场的产能过剩问题,尽管从2008年后才出现,也正是这个原因,多家光伏企业亏损乃至倒闭,但真正产生这个果的因,是更早之前就已经种下的。
在光伏行业突飞猛进的十年前,施正荣和他的尚德集团、彭小峰与他的赛维LDK,先后成为国内最耀眼的明星。李河君解释称,尽管知道做单晶硅比薄膜有更多优势,公司也不具备相应技术,但正是别的公司做不了,我才想做。
对于这些,意志坚定的李河君仿佛并不在乎。近日,针对某媒体质疑汉能集团九大光伏基地,汉能声称,除南京基地由于技术路线改为更先进的CIGS路线(汉能德国Solibro技术),而调整建设计划外,其他基地全部建成并投产,目前都在满负荷生产。
2012年,彭小峰辞去赛维LDK首席执行官职务,并在2014年宣布公司资产重组。看不清的未来当汉能喊出汉能大了,雾霾就少了的口号时,或许并未意识到,此时的自己正处于看不见未来的雾霾中。而在李河君还是光伏界新兵时,他便毫不吝啬地向外界宣布自己宏伟的计划2012年实现300万千瓦产能、总投资2000亿元、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薄膜发电制造商,并在未来达到1000万千瓦产能。2009年,汉能薄膜太阳能研发制造基地落户河源,投资280亿元,两年后的2011年11月,河源项目投产。
但2011年成了赛维LDK的分水岭,像大多数光伏公司那样,公司负债一度超过200亿人民币。一边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边则是银行再贷款的审慎,这样的故事与张志熔的熔盛重工有些相似。
2012年3月,汉能集团收购了德国Q.cellsSE公司的子公司SolibroGmbh,并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以3000万美金将美国Miasole公司收入囊中。最终的结局是熔盛重工无法偿还数百亿元贷款而出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单晶硅和单晶硅电池的价格急转直下,每公斤价值仅为35美元。正因此,进入2015年后,李河君在汉能内部设立了一个新目标,即在202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万亿元,市值2万亿元,盈利1000亿元的121计划。
上一篇:Flex 六、其他内容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c) 2018! XML地图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html地图